在本輪中美對決中,小小的芯片成了決定大國博弈勝負的關鍵。美國從2018年10月發起對福建晉華的斷供打壓開始,已經連續六年升級對華芯片管制。
特別是最近美國商務部出臺的“1202規則”,不僅將高端存儲芯片列入出口管制,甚至連相關軟件的安全密鑰也有可能遭遇斷供危機。
然而,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面對全面打壓的“1202規則”,我們竟然選擇了“主動脫鉤”。
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半導體行業協會、汽車工業協會、通信企業協會12月3日發布的呼吁聲明,今后“四大行業”將會謹慎購買美國芯片。那么,我們究竟有什么底氣呢?
“四大行業協會”的聲明內容基本一致,我們只需要分析一下互聯網協會的“不買理由”,就能搞清楚這件事背后的邏輯。針對美國商務部出臺“1202規則”的做法,中國互聯網協會作出了三點評價。
第一,老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按照互聯網協會的觀點,美國商務部連續升級對華芯片出口管制,已經損害了美國芯片企業在華利益。今年前10月我國芯片進口金額高達22419.8億元,相比去年前10月大幅上漲15%。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蛋糕,以硅谷為首的美國資本集團一定不會甘愿放棄。
第二,美國芯片存在安全威脅。按照互聯網行業協會的觀點,頻繁升級出口管制的美國芯片已經威脅我國互聯網產業的安全、穩定、可持續發展。
我們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一款進入互聯網核心基礎網絡的美國芯片,某天突然因為美國升級出口管制成了“絕版商品”,一旦這款新品出現任何問題,企業很難低成本解決網絡維護問題。
第三,美國芯片存在替代方案。不買美國芯片用什么芯片呢?按照互聯網行業協會的建議,相關企業應該積極采購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的替代產品。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互聯網協會還鼓勵企業采購內外資企業在我國境內生產的芯片。
那些擔心東大會“關起門來過日子”的朋友,顯然沒有讀懂官方聲明的這層意思。
從以上三條來看,我們“主動不買”的核心目的不是抵制美國芯片,而是利用我們龐大的市場需求迫使美國回到談判桌上。如果將來我們的數萬億元芯片進口訂單沒有一筆流向美國市場,你覺得白宮政客該有多著急呢?
無論是被動管制,還是主動不買,都會產生比自由貿易更高的交易成本。很多朋友可能會擔心相關企業因為這次中美芯片貿易戰業績受損,從華為的發展經驗來看,這種擔心純粹是杞人憂天。
你有沒有發現從打臉雷蒙多的Mate 60,到驚艷全球的“三折疊”,再到最近發布的Mate 70,它們沒有一個是主打芯片性能的“跑分怪”。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華為官方從來沒有公布過這三款旗艦機的芯片參數,我們在網上看到的那些“7納米”“5納米”“多重曝光”統統是媒體評測機構的主觀臆斷。
雖然“麒麟芯片”的神秘面紗至今沒有被華為揭開,但是這并不影響這家民族企業涅槃重生。根據來自上海清算所的數據華為前三季度凈賺628.68億元,凈利潤率高達10.7%。要知道2019年華為剛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的時候,這家企業的凈利潤率僅為7.3%。
華為涅槃重生的例子告訴我們:科技創新并不只有芯片。就像我們的新能源汽車新勢力,他們雖然沒有像歐美車企一樣的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技術,但是電池、電機、自動駕駛也完全能夠獲得消費者的支持。或許我們的企業永遠也造不出7納米以下的高端芯片,但是憑借其他領域的創新突破民族品牌一定可以繼續發展。
除了那些AI、云計算等高端領域確實離不開進口芯片,普通消費者完全有能力支持國產芯片。大家之所以擔心芯片貿易戰影響自身利益,主要是因為現在的國產芯片缺乏性價比。為什么采用國產芯片的電子產品反而更貴呢?
首先,高昂的研發成本需要消費者買單。就拿華為來說,今年前三季度這家企業的研發成本高達1274.1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高達21.7%。在美西方持續升級出口管制的影響下,國產芯片企業需要承擔的研發成本越來越高,這些成本最終都會包含到品牌溢價里面。
其次,快速迭代的行業規律也降低了性價比。無論是汽車,還是手機,都很少有超過一年不換代的情況,你現在買的新款電子產品,可能半年后就成了性能縮水的老款貨。芯片每一次迭代升級都會產生高昂的淘汰成本,那些想“嘗鮮”的消費者必須為此買單。
最后,有限的銷售規模也是重要原因。就拿手機芯片來說,目前絕大多數國產自研芯片都處在“自產自銷”的狀態,沒有一家企業會把自己研發的芯片賣給其他同行。雖然這種營銷策略可以幫助企業提高品牌溢價,但是單憑一家企業的銷售規模很難達到大規模量產的低成本水平。
像高通芯片這種全球各大手機廠商都在使用的芯片,它的成本就會大幅低于任何一款國產自研芯片。不過支持國產芯片絕不是喊幾句口號那么簡單,如果你不愿意為采用國產芯片的產品多掏錢,還談什么“愛國消費”呢?
中美芯片大戰已經全面升級,國家已經做好了不惜一切代價打贏這場科技戰爭的準備。
就像當年“口罩”特殊時期的政策一樣,再大的困難除以14億都不是難事。只要大家勒緊褲腰帶支持愛國消費,國產芯片企業就一定可以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