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績上看,以芯片設計銷售額數據為例,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從2014年突破1000 億元大關后,芯片設計銷售額又分別于2017年、2019年接連突破2000億元、3000億元關口。
可以說,國內半導體從業者的“心中猛虎”造就了如今本土半導體產業的繁榮,而對于半導體產業的傳統企業來說,他們的崛起也意味著有更多的玩家要來瓜分市場。那么,在過去這些年的發展中,中國芯片廠商都“搶”下了外商的哪些地盤?
安防市場的發展是國內芯片廠商發展的契機之一。從安防市場發展的歷程中看,安防市場經歷了模擬監控、數字監控、網絡高清、和智能監控時代。前瞻研究院的調研報告中指出,在這四個發展階段當中,安防市場的每一次更新換代都是依靠其產業鏈上游的算法、芯片和零組件的技術創新和成本降低來推動實現,而每一次的更新換代又都帶來了安防監控系統的功能提升、應用場景拓寬和產業規模的擴大。
國內安防市場的騰飛,是進入到2001年以后,隨著相關政策的不斷推進,國內領先的視頻安防企業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得到了發展。但此時,國內還沒有出現能夠提供市場需求的芯片企業。因此,這一塊市場主要是由包括TI和安霸在內的國外廠商所把控。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TI其具有代表性的DaVinci- DM3x ARM9視頻處理器解決方案在安防行業有著廣泛的應用。尤其是當安防領域的視頻監控從模擬階段發展到數字壓縮處理階段后,TI便在安防視頻壓縮領域逐漸確立了主導地位。
2010年左右,網絡開始以想象不到的速度發展起來,用戶對視頻畫面的品質,以及網絡攝像機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攝像機的功能已經不是單純的安防監控,用戶希望通過網絡攝像機完成更多的功能,同時要求更方便、更系統的管理,由此,IP Camera(網絡攝像機)受到了安防的市場青睞,而其核心便是視頻壓縮編碼芯片。
于2004年成立的安霸,則是高清視頻業界的技術領導者,根據相關報道顯示,他們在業界率先推出了基于最新 H.264 視頻壓縮標準的高集成SoC芯片,這也使得他們在H.264高清專業廣播編碼設備市場擁有近90%的市場。
H.264不僅為安霸帶來了奠定市場地位的機會,也同樣為國內廠商——華為提供了進入安防市場的機會。同樣是成立于2004年的“小海思”,在2006年看準了機會并推出了H.264視頻編解碼芯Hi3510,由于當時處于H.264剛興起階段,所以,在這一刻華為與國際廠商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通過與大華在研發層面進行緊密戰略合作,在2007年,華為與大華簽訂了20萬片H.264視頻編碼芯片的合同,從這一刻開始,華為在芯片領域的征途上正式起航了。后來,華為又做出了系統芯片(SoC),到了2010年,華為成功打入了全球最大的安防攝像頭廠家海康的供應鏈。
與此同時,中國安防廠商的地位也在迅速提升,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文章顯示,自2015年起,中國視頻監控市場規模已經達到全球的40%以上,成為全球安防視頻監控的最大消費市場。而這對于打入海康、大華等巨頭安防產業鏈的華為來說,也為華為搶下外商的市場提供了基礎。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IPC市場,海思的市占率達到62%,而今在全球市場已經占據超過70%的份額,在視頻錄像市場占有率更是超過90%,國內眾多的代理商都依賴于華為海思。
但在近幾年中,由于美國的一紙禁令,使得華為的安防芯片也面臨著危機。于是,也有很多廠商在試圖搶奪這塊市場,而這次不同的是,除了老對手以外,國內芯片廠商也不在少數——根據相關報道顯示,當前除華為海思、安霸等廠商提供的支持H.265標準的IPC SoC芯片外,國內安防監控芯片廠商如富瀚微、國科微、北京君正等也不斷有新產品落地,且有新玩家還在持續入局。
模擬芯片作為半導體市場的重要細分市場之一,近些年來也發生了不少變化,其中值得注意是發生在這個市場的巨頭之間的并購。ADI位居模擬芯片市場的第二位,為了擴大他們的市場影響力,ADI先后收購了以電源管理芯片而聞名的Linear,以及同樣在電源管理領域有著卓越成績的Maxim。
顯然,這兩筆收購都涉及了電源管理芯片產品,尤其是在收購Linear之后,ADI在電源管理芯片領域的短板被迅速補齊,其在電源管理IC市場的份額也大幅提升至了全球第二。而我們也都知道,ADI之所以要進行收購,是要縮小與模擬芯片龍頭TI之間的差距。從TI方面來看,TI能夠提供超過25000種電源管理產品,是該領域絕對的巨頭。
ADI加強電源管理芯片的背后,是這個市場的潛力所推動的。根據IC Insights的數據顯示,以出貨量計算的話,2019 年電源管理模擬器件預計將占IC總量的21%,排名所有種類的IC的第一名。同時伴隨著物聯網、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應用領域的發展,電源管理芯片下游市場迎來了新的發展機會。
這一趨勢也引起了國內芯片廠商的注意,并在該領域發力。根據智研咨詢的報告顯示,國內企業設計開發的電源管理芯片產品在多個應用市場領域,尤其是中小功率段的消費電子市場已經逐漸取代國外競爭對手的份額,進口替代效應明顯增強。
芯朋微、圣邦股份、晶豐明源、士蘭微等本土廠商均在電源管理芯片領域有所布局。而由于電源管理芯片所涉及的種類較多,這也讓國內芯片廠商可以從不同方面切入市場,從而在細分領域,可與國際巨頭廠商相比拼。
具體來看,圣邦股份曾有公告指出,其穩壓器類芯片產品和電池管理類芯片產品的主要對標競爭對手包括 MPS和 TI等公司。晶豐明源是國內LED照明驅動芯片龍頭,基于此,晶豐明源針對智能LED照明方面,推出了電源管理產品,根據相關報道顯示,晶豐明源2019年推出的應用于智能面板的AC/DC電源管理芯片,空載待機功耗更是可以做到2毫瓦以下,遠遠優于美國PI(Power Intergration)等國際知名電源管理芯片廠商當時所推出的5毫瓦的待機功耗水平,這些技術使得他們暫時處于行業內領先地位。芯朋微在產的電源管理芯片則主要面向家用電器領域芯片,標準電源領域芯片,移動數碼領域芯片及工業驅動領域芯片,并實現了國產替代。
與此同時,國內電源管理芯片領域的發展,也受到了產業基金的關注,這其中包括大基金二期投資了電源管理芯片供應商力芯微;華為旗下全資子公司哈勃投資投資了杰華特微電子;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伙企業投資了必易微電子和南芯半導體。
這些國內電源管理芯片廠商在中小功率段的消費電子市場上的突破,迫使海外廠商有逐步淡出消費類市場的趨勢,進而轉向了汽車級、工業級、軍品級和宇航級等高性能、高利潤市場。
縱觀中國的芯片產業,其實在很多領域都在各個擊破,如包括上文談到的電源管理芯片在內的模擬市場,應該就是中國芯片最火熱的賽道,因為模擬芯片產品多,細分賽道需求也不小例如IGBT、甚至GaN和SiC都在催生強烈的國產需求。此外,包括射頻、CIS在內的多個賽道,中國芯片也在來勢洶洶。
以隔離器市場為例,國內也孕育出了不少芯片廠商,他們甚至還將一些國際知名巨頭“趕出”了這個市場。
從市場發展的角度看,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預測,到2024年數字隔離器市場規模將達到7.67億美元,但這一市場仍被Silicon Labs、ADI和TI等國外廠商壟斷。因此,在國產化的驅動下,隔離器也成為了一塊具有發展潛力的市場。包括川土微、榮湃、納芯微等廠商均在該領域有所布局。
具體來看,成立于2016年的川士擁有自己的容隔離技術專利技術,通道至六通在內的全系列數字隔離芯片已量產,在隔離耐壓和CMTI等指標上趕超TI、 Silicon Labs等公司的進口芯片,可實現高品質進口替代。
榮湃利用數字隔離器技術設計的光耦,在功能上做到了替代,目前該產品在電表、智能家電和單車等領域都已經取得理想進展。榮湃還是國內第一個推出符合汽車車規級標準的數字隔離器的企業,據了解其產品已經被業界主要負責新能源汽車電池廠家選用,成功進入量產。另據半導體器件應用網的報道顯示,榮湃將今年三季度推出的隔離驅動產品,以滿足目前在工業領域和智能家電領域的隔離驅動需求。
納芯微的隔離產品可以覆蓋標準數字隔離器、隔離采樣芯片、隔離驅動芯片、隔離接口芯片和隔離電源芯片。根據相關媒體報道顯示,納芯微自2017年底量產標準數字隔離芯片之后,目前已成為國內整個產品穩定性最高、性能最高的廠商,幫助眾多系統廠商快速實現了國產化。其中,納芯微數字隔離產品的CMTI性能指標能做到200kV/μS,綜合性能追平國際一線廠商水平,部分性能指標已實現超越。
這些國產芯片廠商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國際巨頭的市場。其中,最明顯的體現是Silicon Labs宣布將其基礎設施和汽車業務(I&A)以27.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Skyworks,其中包括電源,隔離,定時和廣播產品方面的技術產品組合和相關資產。從Silicon Labs的市場地位上看,根據2019年的報道顯示,Silicon Labs在電動車數字隔離產品線上排名業界第一,總出貨量已達3000萬顆以上。在2017-2018年間,10大OEM車廠有7家采用了Silicon Labs的隔離方案,廣泛引用于包括BMS、牽引驅動、OBC、充電樁的領域,而Silicon Labs卻選擇出售占公司40%營收的業務,或許也在預示著,競爭對手的崛起,令其這塊業務不能保障以往的高增長。
細嗅之下,國內芯片廠商在很多領域實現了國產替代,這說明國內芯片廠商正在強勢崛起。但就像是硬幣有兩面,在國內芯片廠商不斷搶奪原由國外廠商掌控的市場的B面,則是國內廠商往往是通過性價比上的優勢來搶占市場。而這也說明,國際廠商在技術上仍占據著巨大的優勢,這促使他們走向了高性能、高利潤市場進軍,也使得他們在市場中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反過來看,由于國際廠商率先進入這些市場,也會對國產芯片廠商進入高端芯片市場造成一定的挑戰,所以,對于國內芯片廠商來說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系半導體行業觀察